“論述非常英明,最深層次、最高層次談到品牌。”質檢總局原副局長、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認為,總書記要求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,點出了品牌的核心價值,中國經濟由大變強,離不開中國品牌,尤其是一批國際知名品牌的重要支撐。
產品與品牌,只相差一字,但背后內涵卻相去甚遠。毫無疑問,品牌的價值遠超產品本身。質量、服務、技術創(chuàng)新、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5個品牌評價因素,目前也已獲得國際公認。
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,是總書記關于“三個轉變”中排在最后的一個。但在劉平均看來,從制造到創(chuàng)造,從速度到質量,從產品到品牌,總書記的論述步步深入,側面揭示了品牌涵蓋范疇廣、層級高的特征。
“完全符合”是劉平均解讀總書記關于品牌論述的首要關鍵詞。世界各國都把創(chuàng)造、質量和品牌當作經濟發(fā)展的重要支撐,總書記的論述完全符合當前國際經濟發(fā)展的大趨勢,將品牌當作經濟發(fā)展的重要支撐,也完全符合當前全球對品牌形成的共識,利用品牌搶奪經濟發(fā)展制高點。
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,要形成技術、品牌、質量、服務的出口核心競爭優(yōu)勢。在劉平均看來,十八大指出了中國經濟未來發(fā)展的長期戰(zhàn)略方針,總書記關于品牌的論述,是對于十八大確定的經濟發(fā)展方針的深層次論述。
去年韓國曾發(fā)布國家品牌競爭力排行榜,我國排第五。“和國際經濟大國地位極不相稱,進出口量第一、經濟體第二,但品牌是個弱國。”劉平均痛心地指出,加強品牌建設與發(fā)展,促使中國品牌通過培育建設,趕上世界發(fā)展潮流,任重道遠。國家推進成立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,便是具體例證之一。
劉平均表示,進一步推進中國品牌做大做強,走向國際,需要發(fā)揮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作用,多措并舉,各方合力。包括確定中國品牌建設總體戰(zhàn)略思想,大膽實踐,在品牌科學評價問題上先行一步,為全球探索關于品牌評價要素、標準體系建設的經驗和實踐;通過擔任品牌價值評價國際標委會秘書國,協(xié)調國際,形成品牌工作共識。
據了解,目前我國正在研究提出中國品牌發(fā)展戰(zhàn)略計劃,力爭經過10年時間,打造120個農產品、500個制造業(yè)、200個服務業(yè)的國際知名品牌,支撐中國經濟由大國變成強國,實現總書記論述的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。